薩提爾的親子教養

身為『七歲的媽媽』,這幾年隨著大兒子的成長,我也因為碰到教養上的挑戰,不斷地『練功』,一開始是簡單的吃喝拉撒睡,到社交與情緒的互相調節的過程,和家人朋友日常聊天我都笑稱養小孩就像打怪一樣,關關難過關關過,一關一關的突破過程中,有難過困擾的時刻,也有和孩子一起心滿意足連結愛的時刻。尤其隨著二兒子長大的這三年,也必須要直球對決最常讓父母頭痛的『手足』相處。現在,三兒子也一歲了,從無害可愛的小弟小嬰兒即將長大成『天生的探索家』!我很期待也很謹慎地準備面對下一個階段的挑戰!我期許把這些年接觸學習到的各種教養方法與自己育兒的經驗寫下來,對自己是一種反思回饋,也說不定對他人有啟發。

過去這兩年最有感觸的學習是『薩提爾的冰山理論』,尤其是李儀婷老師的薩提爾的親子教養,除了從老師的podcasts裡重點學習以外,也喜歡閱讀老師的文字,老師提到的『內,線,法』與一些原則我覺得很受用,也還在摸索與理解如何應用『薩提爾的冰山理論』在日常生活。

「最好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不要解決!讓問題跑一會兒」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我跟每一個小孩的摩擦,孩子之間的手足衝突,甚至夫妻之間立場不同的時候,我都盡量提醒自己「讓問題跑一會兒」,儀婷老師有提到在自我覺察的過程中,首先要改變的是慣性,所以當衝突來的時候,先停3秒就是很大的突破,「讓問題跑一會兒」讓我要提醒我自己不要馬上反應,幾次之後,很快地我發現當我停那幾秒之後,問題似乎就緩和了(也有試試深呼吸三次再反應),再停久一點問題似乎就自己解決了!衝突的時候,只要孩子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破壞環境,我都盡量讓問題跑一會兒。

在讓問題跑一會兒的過程中,我也覺得儀婷老師的另外一個建議很受用:「情緒是大火,火來了快跑」。當情緒來時候,我會先問問自己,我的內在是安定的嗎?我是不是也快要發脾氣了?如果我的內在是相對穩定的,我會再問問自己「孩子情緒之下真正的渴望的是什麼」?孩子情緒中,我儘量告訴自己,只要沒有危險不需要處理問題,先與孩子連結就好。連結不外乎是描述我看到跟感受到的孩子的狀態,儘量溫和堅定地說出來。當孩子情緒來的時候,表面的行為是生氣、憤怒、沮喪、傷心、難過甚至冷漠,但冰山的底層仍是渴望被愛與期待被愛的。儀婷老師在書中跟podcasts中分享的夜市的經歷與其他家庭衝突的事件中,體現了與孩子連結的方法,「(我們要)站在孩子的旁邊,而不是對立面」在不急著解決問題,而是先在情感上連結孩子,就是走在孩子的旁邊了。

一句教養書裡再次強調了前幾本書的基本功:內線法內指的是「安頓內在」,我很佩服老師抱持著「每一次爭執都是讓關係和諧,連結家人的契機,這樣面對衝突就無所畏懼了!」的信念,我可以感覺到漸漸地當面對家庭裡大大小小的衝突時,有個跳脫我的小小的我在旁邊觀察著,覺得這樣的場景好有趣喔!有一種看影集的感覺!除了儀婷老師的建議,從小步做起,改變慣性,衝突時先停三秒再處理,就是一種成長,我也覺得這幾年開始練習的正念、靜心、冥想等對安定自己很受用。單單在忙碌的一天之中,給自己三五分鐘專注呼吸就是很大的幫助。

線指的是「界線」,劃清界線並不是不負責任,而是『釐清責任』讓我想到多年前,我先生跟老大並不親近,先生總是責怪我帶著老大旅行的日子很多,所以他跟老大的關係才不親密。那時候我的好朋友跟我分享,人與人的關係都是一條線,我能負責的是我與老大的關係,我與先生的關係,而我先生要為他跟老大的關係負責,我沒有辦法為我的先生與老大的關係負責。這麼多年來當我們三個之間有所爭執的時候,我總會問我自己我的責任是什麼?我先生的責任是什麼?各個孩子的責任是什麼。當我已經盡了我應當盡的責任,劃清界線,也沒有越過界線去管教任何一個人的時候,我是不是就可以問心無愧?

另外,儀婷老師說『所有的教養都是爸媽已經選擇了自己可以承受的後果,才放手讓孩子去嘗試』,所以劃界線並不是放任孩子。在podcast裡面老師最常被問的問題之一是孩子的成績怎麼管,應用『界線』的原則就是『讀書寫功課是孩子的責任,爸媽是引導協助的角色』,當這樣的界線確立了之後,碰到孩子不寫功課或是不照父母期望做事的時候,我就問我自己這是屬於誰的責任?如果是孩子的責任,我盡量平和地告訴他「如果媽媽是你我會怎麼做,但是這是你的責任,所以媽媽尊重你決定怎麼做」,我只要告訴自己,不要過度干預就好,觀察幾天發現孩子也能自己把自己管理好(不一定是我期待的方式,但我提醒自己尊重與放手)!另外,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出門拖拖拉拉,這時候我會告訴孩子如果你想要在某個時間點出門,那就必須要在幾點幾分準備好,我可以提前10或是20分鐘提醒你,你的責任是在約定的時間穿好衣服、整理好書包、我們出門。如果你沒有辦法履行你的責任就會妨礙到我的工作,這就是界線。雖然不是每天都很容易,但我們不斷地練習往一起合作的方向前進。當出門不順利過後,我提醒孩子因為我在乎他,特別慎重地討論過這件事情,提醒他我們的約定內容,他雖然表現出抱怨但也能冷靜下來,我要做的是在衝突當下要適時勒住舌頭(讓問題跑一會兒),我們的關係就不會爆炸。

法,指的是「聽核心」,老師在書中有詳細地討論帶著好奇的態度『傾聽』孩子在行為的冰山底下想要傳達的渴望,多次『核對』孩子們想要表達的意思,在討論過後打從『真心地去欣賞』孩子。比如說出門不如預期這件事情,我常常聽到老大說,都是弟弟害的因為弟弟比較慢、因為弟弟很自私等等,一開始我很反感老大講話很沒有禮貌,我當下能做的是不馬上反應,讓問題跑一會兒,同時盡量安定地讓孩子一個一個上車。在沒有老二跟老三干擾的時刻,我會抱著老大好奇地問他,我需要他的幫忙,幫我瞭解他的想法與感受,也才能聽到他想要表達的是:他對於要出門的遲疑是因為他喜歡待在家,對於沒有辦法掌控全局的沮喪感,對於被催促的煩躁感,還有媽媽對手足之間不同態度的不公平感。這些感受都是我在情緒來的時候沒有辦法站在他旁邊陪他一起思考的。

最後想分享的是,我對夫妻關係的反思。儀婷老師説『重點是父母要相愛,夫妻關係是家庭基礎』,『當先生氣爆的時候就是媽媽展現能力的時刻!先生也會在經驗中意識到自己必須要學習。』。我很佩服她在每一個家庭衝突的經驗,首先都是著重對先生(爸爸)的支持(詢問爸爸的觀點,照顧爸爸的情緒),當先生跟孩子的橋樑,也對先生沒有惡意,界線釐清之後,才介入用聽核心的方法來連結孩子,即使在爸媽對教養態度不一致的時候,儀婷老師也可以清楚自己的界線在哪裡。有了孩子們之後,我也常常對先生萌生『豬隊友』的念頭,甚至在有了老二之後一度覺得婚姻到了低點,感謝先生願意在當時一起伴侶諮商,才讓彼此關係有些改善。在有了老三之後,也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在:對我來說,孩子們比先生重要!但是知道孩子們有一天是要離家展翅而飛的,我該怎麼在柴米油鹽忙碌挫折的日常生活中經營婚姻關係?從諮商經驗與從儀婷老師的分享給了我新的啟發:任何事情都是兩面(甚至多面向)的,以前先生吸引我的特質,現在可能是抱怨與爭執的原因。儀婷老師説『不要老是用負面的眼光來看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一點親密的動作,牽牽手,或是在先生做家事的時候,輕輕抱一下他謝謝他,這些看起來都是小事,但可以增加彼此的親密感也可以讓孩子看到父母的關係是和諧的。

我還在努力中(哈)。

參考podcasts:

如何處理教養不一致,還有越界的問題呢?薩提爾教養專業老師 李儀婷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8%81%B7%E8%83%BD%E6%B2%BB%E7%99%82%E5%B8%AB%E5%AA%BD%E5%AA%BDot%E8%8E%89%E8%8E%89%E7%B7%B4%E8%82%96%E8%A9%B1/id1508453413?i=1000604234713

如何用「薩提爾」化解親子衝突 親子教養作家李儀婷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5%AA%BD%E5%BE%88%E6%83%B3%E8%81%8A/id1543151341?i=1000602154952

Previous
Previous

接住與相信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