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不批判

每天晚餐前後、睡前,直到三個孩子終於上床睡覺,這段時間總是我一天裡最忙亂的時刻。有時候,他們開心玩樂,即便發生爭執也能自己協商解決,這讓我心裡暖暖的,覺得欣慰,也為自己一路以來的耐心與引導感到自豪。但有時候,場面卻是另一種光景——爭吵不休,誰也不讓誰,老三習慣不如意就先大叫,老二會大哭跺腳,老大則盛氣凌人地先罵再說。此起彼落的高分貝吵鬧聲,讓我的心像是一條繃緊的弦,腦海裡閃過各種念頭:他們還小,還需要時間學習溝通;教了那麼多次,怎麼還是學不會?我一邊煮晚餐還要一邊注意他們,好煩啊!沒有人能站在我的角度想想我的辛苦嗎?

有些日子,我還能耐心地劃清界線並陪伴孩子。但有些時候,我的情緒就像煮開的水,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隨著一次次的批判與自責翻騰、沸騰,最終潰堤,傷了自己,也傷了孩子。我知道,這就是育兒的日常,但真正讓我痛苦的,是那份深深的自責。

於是,我決定開始練習「不批判」。我明白自己無法阻止某些念頭的浮現,但當它們出現時,我試著提醒自己:「不批判,觀察就好。」

今天,孩子們為了搶有聲書爭吵,吼的吼,叫的叫,哭的哭,最後各退一步;當我忙著煮晚餐時,他們又因為肚子餓開始吵鬧,我先端上一道菜緩解局勢。晚餐終於上桌時,有的還沉浸在畫畫裡,有的玩到捨不得停下,有的陷入故事書的世界,遲遲不肯上餐桌。我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就隨他們吧。」我一邊餵著老三,一邊提醒老大與老二記得一口接一口。因為今天是難得的晴天,我提議晚餐後一起去散步,孩子們原本有動力多吃幾口,然而沒多久又被正在滑平板的爸爸吸引,跑到他身邊「欣賞」,晚餐的進度再度放緩。

這時候,我再次提醒自己:「不批判,就當一面鏡子,觀察就好。」我選擇不強求,告訴孩子們:「我再等十分鐘。」等待的時間裡,我一邊練琴,一邊看著他們在餐桌與爸爸的平板之間來回游移。十分鐘過去,老二還沒吃完,甚至改口說本來就不想散步;老大早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老三剛吃完,原本要和我一起出門,蹦蹦跳跳地到了門口,卻又被哥哥們吸引,說:「還是不要去好了!」

這一刻,我轉念一想:「太好了!各取所需,我反而賺到了個人時光,還能享受飯後散步。」

走了一圈,我和媽媽視訊聊天,感到放鬆與滿足。回到家時,孩子們已經吃完晚餐,各自玩耍,老公收拾碗盤,老三還甜甜地對我說:「媽媽,我好愛你喔!」當然,接下來的睡前時光仍然是拉扯不斷,要求點心、洗澡、讀故事書、討價還價,但剛剛那一點點「不批判」的練習,卻讓我比往常多了一些平靜,讓這個夜晚順利結束,沒有暴怒,也沒有後悔。

原來,不批判,並不是放任,而是一種選擇——選擇與當下的狀況共處,選擇理解孩子的步調,也選擇溫柔地對待自己。

Previous
Previous

培養我們與生俱來的「平靜的力量」

Next
Next

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