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我們與生俱來的「平靜的力量」

孩子們的春假快到了,計劃已久的旅行即將展開。朋友們紛紛問我:「你一定很興奮吧?」看著孩子們興奮地蹦蹦跳跳,我卻發現自己並沒有像他們那樣感到激動。這讓我不禁開始反思:「是我有問題嗎?」但這真的算是問題嗎?

回顧成長過程,我發現自己確實有過快樂和悲傷的時刻,但這些情緒的波動似乎不如其他人那麼明顯。或許這是我的天性,也可能是成長過程中被教導要內斂的結果。然而,當身邊的人表現出強烈的情緒,而自己卻沒有相同的反應時,我不禁懷疑:「我是不是一個不快樂的人?」

這個疑問困擾了我很久,直到最近讀到胡展誥心理師的《刻意放鬆》一書,書中提到重新找回內在的平靜的重要性:「平靜既不是快樂,也不是不快樂。平靜是一種沈穩的內在狀態,讓你在面對各種情境時,內在都保持平穩、安定的感受。」這讓我對自己的狀態有了新的理解。我意識到,我不會像他人那樣大起大落的情緒反應,這既不是不快樂,也不是缺少感情的表現。其實,我的狀態,正是源自一種與生俱來的「平靜的力量」,這種力量幫助我在面對各種情境時保持內心的穩定。

我們常誤以為平靜是毫無情緒起伏、了無生趣的狀態,彷彿生活變得索然無味。然而,作者提出聖嚴法師的例子,闡述真正的平靜並不是壓抑情緒,而是能夠自在地接納快樂與悲傷,不刻意抓住快樂,也不抗拒負面情緒。情緒來了,我們感受它;情緒走了,我們不留戀,只是單純地存在於當下。

這使我意識到,當我和他人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程度的情緒時,我不需要尋找自己「缺陷」或「不正常」的地方。相反,我可以學習以覺知和好奇心來探索自己的情緒與背後的想法。當我能夠接納自己,理解情緒的流動時,也能更包容、理解他人。

回到即將來臨的春假旅行,我察覺到自己內心的緊張。想到要和伴侶及孩子們朝夕相處十多天,我知道衝突在所難免,尤其加上時差的影響;同時,我也看見自己的期待,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這次旅行中找到自己喜愛的部分,互相尊重。當然,期待的反面也有些許擔憂——若這些期待無法實現該怎麼辦?於是,我試著讓自己冷靜下來,與這些情緒與想法共處,給它們一些空間,讓它們來來去去。

透過這些練習,我發現平靜不代表冷漠,它不僅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力量,讓我們在面對生活的變化時,能夠更加從容不迫。如今,我更加珍惜這份平靜,也相信它將會是我在未來的生活中,持續前行的力量。

#一起練習平靜與刻意放鬆

Next
Next

練習不批判